今天糖豆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表述索默,以下7个关于索默在哪个俱乐部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足球资讯。

问题1:我越来越自私了怎么办?双重的越来越厉害

我们都知道,动物可以变化其身体的大小,而使自己具有防卫、应付攻击的能力。狗或者猫,遇到强敌时就弓背耸毛,以产生威吓对方的作用。又如刺猬,它遇到侵入者,就耸起毛刺,膨大自己的身躯来吓唬对方,如果对方过于强大,它马上又会收缩自己的身子,蜷曲成球,采取防御的措施。再如河豚鱼,它遇到敌人时,就会拼命地吸气,使自己的身体一下子膨胀好几倍,用以吓退对方。膨胀身躯或缩小身躯,都是用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缩小自己的势力范围的方式,来应付对方的侵入。

在关系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时,人类也往往会做出许多类似动物的反应来。比如,在西方世界的政客中,以穿着宽松西装者居多。我国也有此种现象。过去的皇帝,他的龙袍是非常肥大的,穿在身上极不合体。就是那些官服,不管是大臣的蟒袍还是七品芝麻官的红袍,都比老百姓的衣服要肥大得多。现代的领导者,穿紧身衣者极为罕见,大多爱穿宽大的服装。我们且不去讨论这些服式流行与否,就身态语言的观点来看,不外是借助于宽大的衣服,使自己的身躯显得更大,占据更大的领域,用以传达给对方“我是你的上司”或“我在精神上居优势”的无声语言的明确证据。与此相反的是,弯腰驼背等举动,大多是处于劣势,含有防卫性的意义。

有一位精神病医生,从医院内精神病患者的行为反应里,得到很多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一所精神病院等于一个封闭的人类社会的缩影,外界的行为在这里都被夸大地反射出来。同时,精神病院也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病人和正常人不一样的是:他们对别人的侵犯很敏感,反应也较强烈。精神病患者对侵犯有什么反应,因侵犯他的人而异,就像刺猬一样,会根据不同的敌手,分别采取耸竖箭刺或蜷缩身子的伎俩,很有点欺弱怕强的味道。不论在哪一个精神病院里,总会有一两个病人故意侵犯别人,使其他的病人都怕他,从而俨然成为病员中的统帅。但不管这个“统帅”有多么威风,他们一定害怕护士,就像耗子怕猫一样,因为护士是医生的属下,在他们的眼里,护士就是医生的象征。

一个精神病患者,当大家提出要把他送进精神病院时,他立刻暴跳如雷,动手打人,做出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当这一手不能奏效时,他顿时又换了一种姿态,变得万分可怜,涕泗横流地弓背哈腰,苦苦哀求不要把他送进精神病院,而且保证自己会比一只猫还听话。在他被强行送上汽车,在去医院的路上,他又会变得凶悍异常,并且不顾一切地想从疾驰的汽车上跳下去。然而,一到精神病院,他又变得像个极其温顺的绵羊,垂着头,乖乖地跟着护士走进诊室。尽管那个身材纤瘦的女护士并没有向他威吓,但在他的眼中,却有着无法抗拒的统御力量。

和精神病相似的,是临时拘押犯人的场所。被关押在拘留所里的,都是些犯了法但尚未最终审理的犯人。由于犯了罪,又在神经极度紧张地等待着审理,所以他们会表现出一种病态的歇斯底里的反应,与精神病人有许多类似之处。不同的是,他们是在精神健全的情况下做出了病态的举止。拘留所里和精神病院里一样,每一间住着十来个人的号子里,总有一两个称霸为王的人,残暴地欺侮新来的人。他占据着号子里最舒适宽松的位置,而新进来的,常常只能跻身于便桶旁。晚上睡觉时,他可以肆无忌惮地把脚搁在别人的身上,到了白天,更会想出许多恶作剧,来作弄新犯人寻找乐子。一旦又有新犯人被送进号子,那么,先前的那个新犯人便会摇身一变而成为老犯人,变本加厉地去欺侮刚进来的人。但不管称霸为王的犯人多么凶残无情,一旦看到了看守人员,马上就会成为一个卑躬屈膝的小人,做出种种低三下四的动作,表示自己的服法听命。

同样的道理,在工商企业中,谁的身上也没有明显的识别标志。但是,我们必定可以从人们的举动上看出,谁是领导者,谁是从属者。那么,一个领导者,他是怎样地来显示自己的身份的他用什么技巧来统御他的部下他用什么方法来保持自己的地位

让我们来看一段无声电影吧:经理坐在屋里的办公桌后面,来人用手敲门,然后走进来,和坐着的经理谈一些事。

看完影片后,我们可以据此判断经理和来人之间的地位与关系。要是来人进门就站着跟经理说话,表示他没有什么地位;要是他一边走向办公桌,一边就开始讲话,显然有较高的地位;如果他直接走到桌子前面,对着经理讲话,他的地位就更高了。

还有,敲门和进门之间的时间,以及坐着的经理在听到敲门声后,回答的时间间隔的长短,亦可以看出二人的关系。来人敲完门马上进来,表示这个人的社会地位高。经理听到敲门声后越慢回答,表示经理的地位越高。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人的地位的表现和领域感有关。由来人侵入经理的个人空间的多少与时间的快慢,表明了来人本身的地位。

领导到下属的办公室去,可以径直推门而入,不必以敲门来作预先的通知。但下属却必须等在领导的门外,得到允许后才能进入。要是领导正在接电话或忙于其他的事,下属一定会不声不响地走开,等一会儿再来;如果领导去找下属,而下属正在接电话或忙于其他的事,领导就会径直走到他的身边站着望着他,下属必定尽快挂上电话或者放下手中的工作,转过头来把注意力完全放在领导身上,准备接受他的指令。

表示自己地位的身态语言是形形色色的。比如,在现代化的大企业中,办公室的分配和布置,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地位的高低。最高一级领导的办公室与次一级领导人的办公室的摆设、面积常有明显的不同,再次的就会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办公室里,房间里横七竖八地摆满了写字台,办公室的门经常敞开着,任人自由进出。

级别最高的领导人物,他们有个人的领域,始终紧关着的门,保护着领域的不被侵犯。而次一级干部,却要两三个人同居一个空间,但他们的空间被侵入的情况比更次一级的办公室要好得多。后者,每人的领域只局限在各自所拥有的办公桌,敞开着的大门使他们时时处于遭受别人视线侵犯的境地,他们的缺点更易被人发现,而遭致上级的批评责备。他们处于没有遮拦护卫的领域之中。

除了用上述的办法来区分地位的高低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显示自己地位的优越呢

抬高自己。这也是传达统御或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在传说中,神总是住在最高处的。玉皇大帝是住在九重天上的凌霄宝殿中,希腊神话里的众神之父宙斯,是住在高高的奥林匹斯山上。参观过北京故宫的人都知道历代皇帝的金銮殿是建造在最高的平台上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高高在上。

用高度来强调统御,人类和其他动物都一样。科学家的研究指出,狼群中领导地位的取得,是将年长的或属下摔倒在地上,然后站在失败者的前面。这在狗群象征性的搏斗中也可看到类似情形,战败者匍伏于胜利者的下面,暴露出它的咽喉和腹部,表示恭顺臣服。高高在上的领袖也同时代表了其崇高的地位。公园的游客们常常也能看到,猴王无事时总是蹲在猴山上的一块高高的平台上,居高临下地看着它的属下们。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人类之中。当人们来到国王、神像、神坛面前时,要弯腰跪拜。东方人的鞠躬,欧洲人的屈膝礼,都是用降低自身高度的举动,来表明位卑的身份。这些动作都发出了身态语言的信号:“你比我高,所以你是我的统治者”。

无论在何时,你如果想传达出对他人的支配和统御意识,只要在坐下来时身体比他高,或者让他坐着,你站着面对他,就可以了。就是不懂得身态语言信号传达的人,也会立刻感觉到你是在居高临下地对他说话。所以,人们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一般应该避免抬高自己,以免别人对你产生心理上的对立,人们决不会向一个居高临下地向他说话的人,袒露自己的真情实感。

《大独裁者》这部电影和卓别林拍的其他电影一样,充满了丰富的身态语言。最精彩的要算是理发店里的一幕。

卓别林饰演希特勒,欧凯饰演墨索里尼。他们俩人同在一家理发店里修面。镜头的重点,放在他们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如何来强调自己是最高统帅。当时他们都仰脸躺在理发椅里,脸上涂满了肥皂泡沫,无法用脸部的表情来显示自己。这时只有一个办法可以互相比高低,那就是控制理发椅的高度。那两座理发椅是可下调整的,谁的椅子升得高,谁就获胜。于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就在镜头前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座椅升得比对方高。

在篮球比赛时,我们常常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当一方的教练请求暂停比赛,向他的队员们面授机宜的时候,那些长得比教练高大得多的篮球队员会弯下腰,低下头,甚至半蹲下身子,听他们的教练讲话。这是他们表示出对教练的权威的信服和尊重。

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简直是举不胜举。所以凡是在别人面前拍马溜须者,必定会无意中降低自己身子的高度,而采取低头哈腰、卑躬屈膝的姿态。中国的成语“奴颜婢膝”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优越和从属的关系中,还有一些姿态非常流行。

一个人的优越感可以从两个人一碰面,互相握手致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当有人牢牢地握住你的手,并且翻过来使他的手掌直接压在你的手上,他就是企图在身体上统辖你。当有人把自己的手掌心向上,伸到你的面前,那就是他表示愿意接受从属的角色。有的人在初次和你见面的时候,一边握着手寒暄着,一边用目光直视着你。这是他意欲用目光的侵入,来压迫对方的情绪,或由上往下地卑视对方。换句话说,这是他想处于比对方更优越的地位的一种表现。

在西方国家中,做父亲的在家中常坐在椭圆形桌子或长方桌子两头的位置上,因为它是第一个位置,象征着权威。在中国,长辈总是坐在八仙桌的上首,俗称“朝南坐”。也同此理。在家庭的餐桌上,我们可以从坐的次序分辨出家庭的组成情况;同样,如果一群人坐在会议桌旁开会,领袖人物一定自动地坐在公认为首位的位置上,同时,我们可以从其他人坐的位置离领袖人物位置的远近距离上,判断出他的地位的高低或与领袖人物的亲疏关系。对立的双方,必定相对而坐;心存异议的人,十有八九坐在较远的地方。

还有的人,喜欢拉出半截办公桌的抽屉,把脚搁在抽屉上,甚至还有爱把脚搁在桌面上的。他的这种姿态,表示着自己地位的优越,他会毫无顾忌地用这种姿态,向下属发号施令,但是,一旦面对着他的上级,他马上又会把搁在抽屉上的或桌面上的脚放下来。

那些在会议上,站起来发表意见的人,内心必定有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的意见是举足轻重的。而坐着听他发言的人,坐的距离越是离站着发言的人近,他就越是感到讨厌或不安,而会议的主持者,往往会用手势叫他坐下来发言。

所以说,私人的空间观念是立体的,它不但包括了领域的大小距离,也包含着领域的高度。弗洛伊德很了解人需要个人空间这一点,所以他在自己开的诊所里,做了适当的安排。通常他让病人躺在长椅上,自己则坐在病人所看不见的地方。这样,病人才不会产生个人空间被破坏的感觉,能较为轻松地回答医生的询问。

警察局或检察院的预审员也明白这个道理,把它应用在审问犯人上。西方有本关于审讯犯人以及促使他们招供的教科书上建议:审问犯人时,审问者应坐近嫌疑犯,而且中间不要有东西阻隔,因为任何障碍物都会使你面前的受审者,获得某种程度的安慰和信心。

这本书还建议审问者,在开始审问时,他的椅子可以放在离犯人较远的距离,以后随着审问的进度而移近,直到审问者和犯人的膝盖接触的程度为止。膝盖和膝盖的接触,有利于对方说出实情,所以中国历来有“促膝谈心”的说法。审讯者用身体侵扰一个人的领域,他在审讯时不断地向犯人的空间进逼,实践证明这样做可以使犯人失去坚持到底的决心。当一个人的领域变得脆弱或被侵犯时,他的自信也将变得脆弱。

学生时代,每当考试时,如果监考老师走到你身边站下,心里就会产生一种烦躁不安的感觉,脑子仿佛一下子变得迟钝了,简直不知道怎么做题好。一个女同学说,有一次监考老师走到她身后的空座位上坐了下来,害得她一直心神不定,以致写错了答案。当时,她忍不住想回过头去,冲着监考老师大喊一声:“请你离开,别影响我的考试!”

事实上,父母在责骂孩子时,也总是采用把身体倾到孩子面前的做法,来表明他们间的关系,用以加强父母对孩子的权力感。

国外有许多学者试验着从领域的幅度和私有空间被侵犯时所做出的反应来分析判断一个人的个性。威廉斯在他的硕士论文中指出,个性内向的人在与别人谈话时的距离,要比外向的人远些。一个胆小畏缩的人在领域上,则需要比别人更大的藩篱来作为安全的保证。雷波博士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到了他做的一些实验,其结果和威廉斯的硕士论文中的观点大致相同。雷波博士先给一群学生做性向测验,以确定他们的性格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然后,他把他们带到一间办公室里,向他们谈学习的成绩。

雷波博士用三种不同的谈话方式对待学生们。对一部分人他竭力夸奖,说他们的功课很不错;而对另一部分人却严厉批评,指责他们学习成绩差;对其余的人他既不批评也不表扬,只是泛泛地问一下他们对学习有什么意见。

研究的结果显示,被夸奖的学生离他坐得很近,被批评者则坐得远远的,其余的人坐在这两者之间,与他保持适当的距离。在相同的情况下,性格内向的以及焦虑不安的学生坐得比性格外向的学生远些。

为了了解人们在自己的空间被侵犯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美国加州大学心理系的教授兼主任索默博士,在加州近郊的一所医院里做了实验。他在那里穿起了象征着医生权威的白大褂,然后有系统地侵犯病人的私有空间。他故意和他们同坐一条长椅子,插入他们的谈话,把他们逼得离开他们的座位。

通过他和助手们的观察所得,索默博士找出了一个人的私有领域被侵犯时,每人所惯用的身态语言的全部范围。他们被入侵者逼得身体后退或者干脆离开之前,还有一连串的预备信号,诸如:摇摆身体、晃脚,或用脚不断地踏地。这只是最初的紧张信号,它们像在说:“你靠得太近了,你在这儿使我感到不舒服。”其次的一连串身态语言的信号是:闭上眼睛,把下巴缩到胸前,以及耸动肩膀。这些动作都在强烈地表明:“走开点。我不要你在这儿,你正在侵犯我。”

炎热的夏天,窗外蝉声鸣噪,阅览室里的气氛却非常的宁静。从天花板上悬下来的吊扇“呼呼”作响。你会意外地发现,有许多读者坐在远离电风扇的地方,一边擦着汗,或一边摇着手中的折扇,一边看着书。难道是吊扇下的座位都坐满了不,阅览室中相当空旷,虽然坐在吊扇下的读者较多,但他们之间却有不少空座位间隔着。环视四周,几乎每个读者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隔,除了一眼就能看出关系异常亲密的男女青年以外,人人都把自己置于独处的环境之中。

如果你做一些侵入别人领域的尝试:无论坐到一个读者紧挨着的位置上去,还是故意坐在他人的对面,你都会发现,人们对于这种侵扰并没有一致的反应。他们的身态语言发出了各种不同的防卫性的信号:有的改变了坐姿,把搁着的脚放了下来;有的把身子朝外侧转;有的用靠近的那只手托住面颊,以胳膊肘当障碍;有的客气地把座椅往一边移动了一下;有的把书包放在两人的中间,以此作樊篱;有的则不安地抖动起脚来……只有一个埋头演算着习题的男子,似乎没有感到侵入。那么,你可以进一步,故意不时地抬起头来凝视着他,用目光来压迫他,他很快就感觉到了,嘴里咕哝了一声,起身另换了个座位。在你侵入的十几位读者中,你会发现,他们都用身态语言对你的过分接近发出不满和不安的信号。当你故意不理睬他们的信号时,有些读者宁愿离开位于电风扇下的好座位而换到其他的地方去。只有极少数人会开口说,请你坐远点。显然,不同的身态语言的表达,正是内含的不同性格的反映。

还有一点,地位不是永远属于个人的东西,随着这个人物所处的社会场所的不同,他的优越性和权威性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某人在公司里是经理,他的权威性和私人空间是绝对不允许被侵犯的。可是一旦换了个场合,回到家中,他的权威感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公司时,他是个性格急躁、固执的人,可是到了家里,性格却又柔顺得像只绵羊。莫非不同的空间,真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有位在东京担任某经济杂志总编辑的人,告诉石川弘义教授说:“我有个朋友,早年在东京帝国大学任教,常来我家聊天。当年他并不崇拜所谓的权威主义。但是,当他进入帝国大学的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之后,却摇身一变,变成了以前他心目中所讨厌的权威性人物,摆出一副趾高气扬、洋洋得意的卑鄙相。”为什么地位的改变,所处场合的不同,会使一个人判若两人呢

其实,与其说是性格改变,不如说是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中社会性的标签不同而已,他由此而使自己的身份更适应于该场合。

所以人与人之间所相处的关系,往往要根据该人处于什么样的场合之中,才能确定彼此间应有的距离。两个地位悬殊的莫逆之交,在私下场合中,可处于亲密性距离之中;可是一到大庭广众之中,如果仍保持这个距离,地位低的一方便会被人认为是失礼了。

任职于美国纽约精神病研究所的金瑟博士, 曾在美国联邦罪犯医疗中心工作过。那时,他就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侦察罪犯、预测和对付暴力方面的理论研究。他早年研究动物时,留意到动物总是用暴力来作为它的私有空间被侵犯时的反应。那么,那些因暴力行动而被捕入狱的罪犯们,是否亦和空间领域的侵犯有关呢

金瑟博士调查研究了不少暴力犯罪分子,发现他们即使进了牢房,还时常和同狱的犯人争斗,尽管这样做的结果会把他们关进与众隔离的小号子里去。这些人常常因为自己会冒起无名之火而感到困惑,他们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动不动就向他人动武。难道这些人需要有更大的,绝对属于自己的空间,才能自我控制吗

金瑟博士逐一地询问了那些罪犯。他们对自己向别人使用暴力的理由,所答几乎完全相同:“那人在我的周围捣乱。”仿佛他们使用暴力,只是防卫行动。但经过调查后发觉,那人根本就没有对他做什么越轨的举动,只是太接近了他而已。

经过多次的实验,金瑟博士发现,每个人都有他的一定的身体防区,这防区领域的大小因人而异,金瑟博士称之为“身体缓冲地带”。他说,凡是有过暴力行为的人和没有暴力行为的人相比,前者的“身体缓冲地带”的距离要比后者大四倍。当他人跟这种人靠得太近时,他们就会误以为侵入者会“冲过来”或“闯进来”攻击自己,所以立刻就主动地用武力进行反击。其实,侵入者往往是无意或无辜的。

就整个被侵犯的问题而言, 中间尚有一个明显的两性关系存在。一个女子走进一个男子的领域时,所接收到的身态语言信号,与她闯入另一个女子的空间领域时,完全不一样。男人对女人的侵入,比较不在意,容易接受。反之,如果一个男子侵入他的领域,则将引起他的戒备、不安,甚至毅然决然地反击。

侵入者在进入别人的领域时,他所发出的身态语言往往是这样的:“我并不把你当做一个人来看待,所以我无视你的存在。因此我可以靠近你,你也不会介意。”

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也是这样,虽然大家紧挤在一起,但互相都认对方为“非人”,便都能心安理得,否则,完全陌生的人处在如此亲密的距离中;是会感到万分为难的。但你不能用目光凝视对方,这会使他感到你觉得他的存在,而将“非人”的感觉破坏无遗,必然引起他的反感。反之,如果车厢里并不拥挤,而你却视他为“非人”,过分地贴近他,他会为此而深感不快,性格内向的人会避开你,性格外向的人会毅然反击,与你发生一场争吵。

索默博士认为,一件东西,一个“非人”,就跟一棵树、一张椅子一样,不会侵犯别人的私人空间。因此,他认为侵犯一个“非人”的个人空间,是不会发生什么纠纷的。索默博士举了一些例子:护士和医生在病床边谈病人的情况;白人老爷当着黑人奴仆的面大谈种族歧视问题;清洁工不敲门就闯入办公室清理废纸篓等等。

但是,必须注意,视对方为“非人”只有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成立。比如,在拥挤的商场里,公共汽车上,或者是权威人物和非权威人物之间。这里所指的“权威人物”并非单就地位的高低而言,亦包括各自的职责权力,如清洁工、海关检查人员和医生等,为执行、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而可视对方为“非人”。不然的话,对方就会觉得你是在无礼地侵入他人的领域。所以我们如何感受侵扰和对侵扰做出自己的反应,包含了索默博士所说的一些“礼貌的认可”。

我们常常说,要“礼貌待人”。“礼貌”这两个字,就是建筑在尊重他人领域的基础上的。我们往往视那些尊重他人的私有空间、不轻易侵扰他人领域的人,为讲礼貌的人;反之,那些无视他人的私有空间、常常侵扰他人的人为不懂礼貌的家伙。对师长讲礼貌,用鞠躬的方式降低自己身体的高度。与他人之间,一旦发生了身体的触碰,例如踩到了他的脚,撞着了他的身体,便会赶紧避开,用身姿发出一组歉意的信号,或在口头上宣称“对不起”来表示我们的礼貌。在听人讲话时,我们.会用错开直视的目光,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体现出彬彬有礼的风度。在进入他人的家或其他的房间时,我们会用敲门、按电铃的方式通知主人,得到允许后,才进入他的私人领域。这处处都在表现着“礼貌”两字。

根据索默博士的有关保卫个人空间的说法,牵涉到一个人如何选择正确的身态语言信号。倘若你坐在一张没有旁人的空桌子上,又不欢迎后来的他人跟你同桌,你用什么身态语言来表达你的意思索默博士在一篇论文中指出,想独占一张桌子,通常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你可以找张离人较远,较不引人注意的桌子;二、你可以用衣服、包等物件想办法占据整个桌面。

第一种方法是比较消极的,你的身态语言发出的是这样的信号:“我找了个处于角落的位置,是希望别人不要来打扰我,请你们去找别的桌子坐吧。”

第二种占据整个桌面的方法具有攻击性。这种人通常会坐在桌子的中间位置,意思说:“走开,不许来打扰我。”从身体的动作来看,采用第一种方法的人,总希望背对着门,离他人远远的;而采用第二种方法的人,却往往面朝着门,具有向来者挑战的姿态。第一种人,只要能保住个人的足够空间就满足了,往往都是些个性内向的人;而第二种人,认为自己有统御的能力,能够控制情况,有扩展自己空间的野心,性格外向者居多。所以这些争夺空间的手段,反射出各人的内在个性。在这二种情况下,身态语言都反映出各有一套不同含义的信号,它不是由身体的动作和移动产生的,完全可以说是一种由位置而产生的信号。

触摸和自我触摸的奥秘

在本篇的第一节中,我们曾向大家介绍了身态语言学可归纳为三项基本理论:第一项理论说明,人类的感情或欲求在无意识中形成身体的变化而表现出来。例如,害羞时的脸红,惊讶时的张大嘴瞪大眼,焦急不安时的抖腿等等。第二项理论有关人的势力范围,即人的私人空间问题。在这一节里,我们着重给大家介绍的是第三项理论,即“自我亲密性”的问题。就是说,任何人都有与他人接触的欲求,如果这一欲求遭受抑制,那么取而代之的,是形成自身与自身触摸的现象。其次,是非自我的触摸。

##可能对你有帮助,你对别人侵犯你的领域很敏感吧?##

我越来越自私了怎么办?双重的越来越厉害

问题2:二战英军一共多少元帅

空军海军没找到,你就凑合看看陆军的吧!

这是英国陆军元帅列表,后面是授勋年份.

阿奇博尔德·阿马尔·蒙哥马利-马辛本特爵士 (1935年)

爱德华八世国王 (1936年)

西里尔·约翰·德弗雷尔爵士 (1936年)

乔治六世国王 (1936年)

威廉·埃德蒙·艾恩赛德 (艾恩赛德男爵) (1940年)

扬·克里斯蒂安·史末资 (1941年)

约翰·格瑞尔·迪尔爵士 (1941年)

约翰·斯坦迪什·苏尔特斯·普伦德加斯特·维里克 (戈特子爵) (1943年)

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 (韦维尔子爵) (1943年)

艾伦·弗朗西斯·布罗克爵士 (1944年)

哈罗德·鲁珀特·莱奥菲尔德·乔治·亚历山大 (1944年)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爵士 (1944年)

亨利·梅特兰·威尔逊 (利比亚的威尔逊男爵) (1944年)

克劳德·约翰·埃尔·奥金莱克爵士 (1946年)

威廉·约瑟夫·斯利姆爵士 (1949年)

菲利普·蒙巴顿 (爱丁堡公爵) (1953年)

艾伦·弗朗西斯·约翰·哈丁 (哈丁男爵)(1953年)

亨利·威廉·弗雷德里克·艾伯特王子 (格洛斯特公爵) (1955年)

问题3:约翰肯尼迪中学怎么样

一、约翰肯尼迪中学不错。

学校毕业生毕业率为100%,升学率为100%。毕业生2%获得荣誉文凭,30%获得高级文凭,17%获得高级荣誉文凭,51%获得普通文凭。毕业生中89%的学生选择进入四年制大学,11%选择进入两年制大学。2012年毕业生前50%的学生SAT平均分为1793分,全校学生SAT平均分为1595分,毕业生共获得各项奖学金总计1223万美金。毕业生进入的大学有:康奈尔大学、波士顿大学、麻省理工大学、马里兰大东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圣母大学等美国知名院校。

二、约翰肯尼迪高中建校于1924年,占地面积64英亩,位于纽约州北卡威特彻斯特的索默斯地区。学校性质为美国本土私立男女混校,住宿方式为寄宿家庭,学校获得纽约州评议委员会和纽约州教育机构认证组织的认证。学校年级设置为9-12年级,开放申请年级无10年级。所有教师都拥有相关的教学资格,平均教龄12年。

约翰肯尼迪高中位于美国纽约州北威特彻斯特的索墨斯地区,学校周边环境安全,交通方便,学校紧邻西点军校,距离火车站仅700米,距曼哈顿仅30分钟车程。校园周边有许多文化中心,还有购物中心,运动中心,世界各地的美食餐厅等。学校每两周都会有老师带队,组织学生去纽约市,参观博物馆、唐人街、时代广场、华尔街等地,让学生在享有安静学习环境的同时又能领略都市的风采。学校由纽约州评议委员会和纽约州教育机构认证组织认证。该校在全美7000余所天主教高中中名列前50,是一所优秀的天主教私立高中。学校占地面积达64英亩教学设施先进齐全,包括Jenny Peters大礼堂、全新塑胶跑道棒球场、足球场、餐厅、计算机信息中心(供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体育馆、26间普通教室、5间专业教室(地球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美术)、多间科学实验室,另外还有全新的体育场馆,这些良好的教学设施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

约翰肯尼迪高中现有在校学生600多人,其中95%为当地学生,截止至2011年秋季学期共有中国学生22人,学校教师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开设了纽约州规定的所有基础课程,另外开设了多门荣誉课程和AP课程,优秀学生经过任课老师的推荐,通过相应考试,就可以参加相应科目的荣誉课程和AP课程,该校开设有14门荣誉课程,包括英语10、世界历史与地理I、世界历史与地理II、美国史、世界史、综合代数、几何、代数II、三角函数、微积分基础、生物、化学、西班牙语III,高级西班牙语IV。开设9门AP课程,包括生物、微积分、英语语言与写作、英语文学、环境科学、西班牙语、美国政府与政治、美国史、世界史。该校还开设了圣约翰大学学分课程,另外包含9门AP课程,成绩优异的11和12年级学生可以选修。学校配有专门的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SAT/ACT考试、大学申请等方面的指导,以及SAT/ACT培训课程,学校网站也有专门的页面,供学生参阅。

问题4:诺贝尔奖是什么?

诺贝尔奖 (Nobel Prize) 创立于1901年,它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 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雷莫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与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瑞典议会通过了《颁发诺贝尔奖金章程》,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首次颁发。 诺贝尔遗嘱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为纪念诺贝尔,出资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该奖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个奖项同时颁发。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全世界为保护环境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这项被称为绿色诺贝尔奖的“联合国——地球是一体”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由“地球是一体”协会在联合国的赞助下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其中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20世纪60年代约为7.5万美元,80年代约为22万美元,90年代达到100万美元左右。2001年每项诺贝尔奖奖金金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95万美元)。2005年每项贝尔奖奖金金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0万美元)。 诺贝尔遗产到底有多少钱

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定在1500人至1800人之间,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晚礼服,仪式中所用的鲜花从世界各地空运而来,以表示对知识的尊重。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但也有人指出,诺贝尔奖特别是和平奖在评选过程中有时仍受政治等因素影响。

诺贝尔奖评选的全过程都是保密的,而且没有复议。在发表最后结果时,也只有获奖人的姓名和简要理由。有关评选的记录和候选人材料等,50年内都不得向外界公开。即使过了这一时限,也仅供研究诺贝尔奖的专业人员查阅。诺贝尔奖各颁奖机构都极为强调其严格的独立性。即便是瑞典和挪威政府,对评选结果也不能施加任何影响。 诺贝尔奖的纰漏

2003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音乐厅内,物理学奖得主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左)接受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的颁奖。新华社/法新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选出。1968年又增设了经济学奖,奖金由瑞典中央银行提供,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负责评定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文学院首建于1786年,是以维护和发展瑞典文学和文字为宗旨的国家学院。18名终身院士组成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每年10月的一个星期四公开宣布当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根据古老的传统,退出文学院的院士名额将不添加,只有在现任院士去世后才增添新的院士。2005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克努茨·安隆德教授在当日出版的《瑞典日报》上撰文宣布退出瑞典文学院,原因是他对文学奖评委会2004年评选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满。

诺贝尔奖的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这个委员会三年一届。其评选过程和原则为:

——评选过程的第一步是推荐候选人。推荐者必须有一定资格,他们必须是:前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有代表性的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某些国际性会议和组织的成员(和平奖)、各国议会议员和内阁成员(和平奖)。任何人都不能推荐自己为获奖者。瑞典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推荐候选人工作在每年2月1日前结束,9月份左右推荐人把推荐报告递交有关评选机构。评选委员会在对候选人的成就进行讨论后,于10月中旬公布评选结果。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对候选人的评审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

2004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到9月份时,各领域的获奖人已基本内定,然后由评委会召开大会正式决定。

——10月的第二个星期里,选出本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选举结果揭晓,立即通知获奖者。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天分别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和平奖)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在瑞典,由国王为获奖者授奖。

诺贝尔奖”对中国,意义何在

据统计,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后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中国成立50年了,为何竟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戴上这顶科学皇冠?

1999年,毋国光、陈佳洱、杨福家和朱清时四位院士一起提出“中国需要诺贝尔奖”,紧接着经济学家何炼成就此也谈了自己的意见。如今,“中国需要诺贝尔奖”成了中国人共同的呼声。

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有多大?赵忠贤院士认为,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得奖的意义在于鼓励大家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原始创新。诺贝尔奖对人类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些方面,中国科学家也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

赵忠贤院士强调,诺贝尔奖并不是唯一的科学标准,并不能把它当做科学研究的唯一目标。因为大量工作———探索宇宙规律———必然要进行科学研究,但不是所有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就能拿到诺贝尔奖。获奖并不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认为从事科学研究不得诺贝尔奖不行,这就不对了。

■中国科学家为何没获“诺贝尔奖”

中国科技馆馆长、科学史专家王渝生介绍,中国科学家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国前。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年代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30年代赵忠尧的正负电子湮灭早期实验、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夫妇的铀核三分裂的发现、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

不可否认,我国曾多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赵忠贤院士认为,从科技史的角度讲,中国没有得到“诺贝尔奖”是有原因的。1901年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奖”,而在1900年的时候,八国联军进北京,从此往后的半个世纪,中国都处于战乱和列强压迫之中,总体上说,基础科学研究没有什么重大的发展。解放后,在科技上有了很大发展,但改革之前处于封闭的状态。对我国来说,有很多问题,经济、科学、国防,这时主要科技成就是“两弹一氢”的研究,这一领域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在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但是,毕竟还很少。改革以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特别是近年来,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赵忠贤院士认为,建国后没有拿到诺贝尔奖有很多原因,从客观上讲,十年“文革”期间,国际上科技高速发展,而我们对基础研究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这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和积累;从主观方面讲,我们原始创新型基础研究比较少,在改革之初,在原始性创新科技强调得不够。

■百年中国科技史,给人何种启示

杨振宁教授说,诺贝尔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评选的方法和成绩,我不认为是正确的。关于物理、化学和医学这些方面,中国大陆到现在还没有人获诺贝尔奖。这个原因非常简单。第一是没有足够多的经费。今天,不论是做生物、物理或化学研究,设备是非常贵的。中国现在渐渐上来了,可是与先进国家最好的设备相比还差一截。第二个原因是学术要有传统。学术传统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使年轻人知道哪个问题是值得去做的,哪个问题容易有发展前途。中国科学的传统一时还发展不上来,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赵忠贤院士说,一个实验室、研究所的学术积累和学术传统非常重要。要注意积累,发扬传统,不断培养年轻一代。在20年代,索默菲没有拿到诺贝尔物理奖,但是索默菲实验室却有七个学生都拿到该奖,这就是因为索默菲实验室的学术传统影响到了下一代。我想,在积累和传统方面都做到了,不断有年轻人发展起来,更多的重大的原始性创新科技就会出现,有人获奖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有差距原因何在

据1996年统计数据,中国科研开发经费只占GNP的0.5%,相对于发达国家(美国是2.45%,日本是2.9%),不但比例低而且绝对数量少,如果按人均则更少,甚至不如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无疑是严重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一大因素。

谈及产生差距的原因,我国著名科学家赵红州教授认为有四点:其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其二,科学研究时间不足;其三,缺乏科学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甄选机制。

杨振宁认为,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落后。但他也逐渐乐观起来,他认为中国科学家做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级工作的条件正在成熟。他说,两年前,也就是中国大幅度增加科学家薪金之前,我研究了10所最好的大学正教授的年薪,算下来人均还不到2000美元。两年来我看到政府给他们增加了许多,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觉得中国人可以做出很多能够得到诺贝尔奖级的工作。

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这恐怕已经有300年的历史,当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中国却出现落后了,而在700年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最前列。中国科技的兴盛与衰落的原因难道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吗?

赵忠贤院士在谈到中国技术史时说:“在文化上,我认为儒家文化抵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儒家文化也有其精华,在培养人的修养、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是先进的。从总体上看,这种文化机制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家要拿到“诺贝尔奖”,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巴丁教授在同一领域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他在访问中科院物理所时,曾半开玩笑地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讲了获得诺贝尔奖应该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是努力;第二是机遇;第三是合作精神。

赵忠贤院士说,这些方面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很重要。他所说的“努力”,不仅指勤奋,还指要选准方向,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做出原始创新成果。他所说的“机遇”,还包含着所选的工作的意义大不大,有的虽然工作完成得很漂亮,但是意义不一定大,也不可能得奖;他所说的“合作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人的特点也许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中庸,不太允许标新立异,虽然大家都知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做起来就困难了。今后我们要学会容忍标新立异,鼓励不同的学术观点,同时要有安定、自由的环境和稳定的支持,为科学家创造能全身心地投入研究的条件。

真正的科学家的快乐是通过解决一个个科学问题来享受的,虽然他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一些,但他不会要求太奢侈的条件,当前最需要的是稳定的支持。吸引那些热爱科学、有科研素质的人才从事科技工作。如果能够贯彻江总书记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的精神,中国科学家做更多更大原始创新工作,得奖的几率就会增加。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得“诺贝尔奖”有什么有利条件

中国农业科学家生物技术研究所刘德虎研究员说: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人才优势。在国外,几乎所有著名的研究室里都有华人,甚至一些在国内我都看不上的学生,到了国外,不知怎么就成了人才了。

中国有人才,这当然是第一要素。杨振宁认为,要说优势,我认为就是中国具有得这个大奖的人才条件。杨振宁切身感受到,在西方教书的人接收了很多中国学生,大家都认为中国学生质量最好,可以说中国教育工作已成功地供应了大量科技人才。

要想在科技方面大大发展,中国这样的人才是不成问题的。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一个好传统,就是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中国的年轻人非常勤奋。杨振宁认为,过去,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是经济落后,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本土离诺贝尔奖已不是遥遥无期,而仅一步之遥!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得“诺贝尔奖”有什么不利因素

赵忠贤院士认为,对中国来说拿到国际大奖的不利因素是,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活动太少。过去不先进,人家有成见,还需要了解我们。作为基础研究,与国际接触、交流,尤其是与世界一流实验室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国际间交流不够,原因往往是由于经费不足。刘德虎研究员说,一些科学工作者应邀参加国际会议,去前要先写信给人家,看人家愿不愿意给你提供来往机票、食宿等经费。这就像“要饭的”一样,花自己的钱理直气壮,干吗不花自己的钱?因为一年一个项目经费只一二十万元人民币,你去国外开会,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去一回,科研经费还会有多少呢?按项目进行投资,项目申请必须写得非常完备,但是作为原始创新科技,又有谁能看得那么细、看得那么远、看得那么准呢?如果能先写出结果再进行创新的话,那不任何人都可以创新了吗?

有专家认为,现在有的项目投入不算太少,但是,还要避免分散,应该把钱集中在真正献身科学又有科学素养的人身上,鼓励他们的好奇心。现在的评估体系不是把资金投资给科学家身上,甚至出现了该拿钱的人拿不到钱的现象;申请专利的体系跟不上,对已有科研成果的保护不力;科研的连续性不够,不断地申请,科研过程不断地被打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究竟有多远

中国多少年能够拿到这个奖?杨振宁说,假如经济增长快,还不止一个中国人会获“诺贝尔奖”。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快,而且中国领导人对科技发展的有很殷切的要求,对研究工作的投资也有大幅度的增长。

诺贝尔奖与中国擦肩而过的机会毕竟太少了。赵忠贤院士说,如果对个别事件做估计这很难。但是从整体水平来说,中国要拿诺贝尔奖,需要更多原始性创新科技。

任何一个原始创新科技都不是凭空出来的,不仅需要前人的研究作为基础,也要不断地产生新的观念,不断进行总结,才能挖掘出来。真能在前沿问题上做出比较深入的研究,会有重大原始性创新发现。

刘德虎研究员认为,关键不在于人聪明不聪明,而在于环境怎么样,只要科研环境改变了,中国科学家一定能拿到“诺贝尔奖”。最基本的还是那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真的做出成果了,别人不了解的会了解,有成见的会改变。

■中国哪些科技领域最有可能拿到“诺贝尔奖”

专家认为中国在高能物理、生物科技等领域具有问鼎诺奖的水平。丁肇中说,中国在高能物理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是世界一流的,中国高能研究无论理论还是实验,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先进的。他特别谈到了他和中科院高能所、电工所以及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合作的探求宇宙暗物质的实验。这一研究一旦获得突破进展,当然是具有获诺奖水平的。该实验设备已于1998年在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上飞行,获得了许多数据和成果,这是世界上公认的。而且参与这一研究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陈和生,正是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培养的博士生。

此外,高能所专家与意大利合作在深岩洞寻找暗物质的研究也备受国际瞩目。一旦他们的研究能领先美、日完成,则必获诺奖。据悉,截至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已五次授予粒子物理学领域的科学家。中国是少数建成原子对撞机的国家。在粒子物理学研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科院同志信心十足地介绍,高能物理所有不少科研课题是世界一流的,一旦研究成功,中国科学家将获得不止一项诺贝尔奖。

在生物科技方面,中国人类基因组工程负责人杨焕明博士不止一次说,基因研究不光拼技术,还拼资源,而中国的生物资源丰富。在这片资源的沃土上,随时可能结出生物科技的奇葩。

中科院动物所从事的克隆大熊猫胚胎实验一直令外国科技同行羡慕不已,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实验材料。在中国,由于生物资源丰富,中国科学家可以做许多外国科学家想做但没有条件做的研究。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望形成中国生物科技的异军突起。杨焕明说,在基因研究方面,中国已形成了上游基础性研究与下游功能研究兼备的完整科研队伍。中国是世界上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仅有的六国之一,发展已位于世界前列,从长远看,中国有追上美、英等国的实力

问题5:得诺贝尔奖的条件

唯一的条件:你的研究对社会或将对社会的贡献足够大

问题6:亨利都铎的母亲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博福特女勋爵(英语:Lady Margaret Beaufor,1443年5月31日-1509年6月29日),后为里士满和德比伯爵夫人(Countess of Richmond and Derby),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的母亲,亨利八世的祖母。她是玫瑰战争中的关键人物,是都铎王朝中一位有影响力的女家长,并为剑桥大学创立了两所学院。1509年,她短暂为孙子亨利八世摄政。

1443年5月31日,玛格丽特生于贝德福德郡的布莱措城堡。她后来曾要求威斯敏斯特教堂在5月31日庆祝她的生日,可见她的生日是没有疑问的,但她的生年存疑。17世纪的古文物研究者威廉·达格代尔认为她出生于1441年。此说以在玛格丽特的父亲约翰临死时进行的一些调查为依据,也得到很多给玛格丽特作传的人的支持。但她更可能生于1443年,因为这一年5月,约翰曾就自己一旦阵亡后“未出世的孩子”的监护权问题和国王进行商议。

玛格丽特是第一代索默塞特公爵约翰·博福特和布莱措的玛格丽特·博尚的女儿。当她出生时,约翰正准备去法国为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进行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约翰和国王商议,一旦他不幸阵亡,只有他的妻子能为玛格丽特的监护权和婚姻做主。但当从法国返回后,约翰和国王闹翻了,被逐出朝廷并被指控叛国。没多久,约翰死了。托马斯·巴辛认为他是病死的,而克罗兰编年史称他是自杀。玛格丽特作为约翰唯一的子嗣,成为他的财产继承人。

玛格丽特第一次过生日时,国王违约把她的监护权判给了萨福克公爵威廉·德·拉·波尔,尽管玛格丽特仍然和母亲在一起。当约翰死时,玛格丽特的母亲尚有身孕,但这个孩子没有存活下来,使玛格丽特仍然成为约翰的唯一继承人。尽管是父亲的唯一子嗣,但玛格丽特有两个同母异父的哥哥和三个同母异父的姐姐,他们是她的母亲第一次结婚所生,在玛格丽特的儿子成为国王后,她的兄姐们得到了她的支持。

第一次婚姻

玛格丽特被许配给萨福克的儿子约翰。在1450年1月28日到2月7日间,他们举行了婚礼。同年8月18日,教皇特许实为近亲的玛格丽特和约翰结婚。3年后,这次婚姻被解除,亨利六世转而将玛格丽特的监护权交给同母异父的弟弟贾斯珀·都铎和埃德蒙·都铎。

玛格丽特从未认可她的第一次婚姻。在她1472年的遗嘱中,称埃德蒙·都铎为她的第一任丈夫。根据教会法,玛格丽特不受这次婚约的约束,因为当时她还不满12岁。

第二次婚姻

甚至在玛格丽特的第一次婚姻还未被废除时,亨利六世就决定让玛格丽特做他的异父弟第一代里士满伯爵埃德蒙·都铎的新娘。埃德蒙是太后卡特琳寡居后和欧文·都铎所生的长子。

1455年11月1日,12岁的玛格丽特嫁给24岁的埃德蒙。当时,玫瑰战争刚刚爆发;结婚不到一年,支持兰开斯特的埃德蒙就被约克军所俘,第二年11月死于狱中,这时,13岁的遗孀玛格丽特还怀着7个月的身孕。1457年1月28日,玛格丽特在彭布罗克城堡生下了她此生唯一的孩子亨利·都铎。因为玛格丽特年幼而娇小,这次生产很艰难,母子都险些丧命。

玛格丽特母子一直住在彭布罗克,直到1461年约克派在内战中胜出。玛格丽特母子的关系很特别:亨利还是幼童时,玛格丽特就几乎没有再看到他;亨利从2岁起就和在威尔士的父家人一同居住,14岁以后在法国流亡。此间,母子俩的联系靠通信和少数的拜访维持。

因为埃德蒙是玛格丽特唯一孩子的父亲,她一直尊重埃德蒙的名字和记忆。在埃德蒙死后16年的1472年,她在遗嘱中提出要葬在埃德蒙身边,尽管她和第三任丈夫亨利·斯塔福德有一段长期、稳定而亲密的婚姻,直到1471年斯塔福德去世。玛格丽特没有再为后来的丈夫生育过,13岁时那次艰难的生育让她从此不育。

第三次婚姻

1462年1月3日,玛格丽特嫁给了亨利·斯塔福德(1425年 - 1471年),他是第一代白金汉公爵汉弗莱·斯塔福德的儿子。他们也是近亲,但4月6日下达了对他们结婚的特许。玛格丽特在这场婚姻中与丈夫发展出一段长期而和睦的关系。夫妇俩得到白金汉提供的价值400马克的地产,但玛格丽特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她的自家地产,借此夫妇俩得以享受贵族化的生活。如上文所述,他们没有子女。

1471年,玛格丽特再一次守寡。

第四次婚姻

1472年6月,玛格丽特嫁给时任王室内务总管和马恩岛国王的托马斯·斯坦利。这最初只是一场权宜婚姻,近代史学家指出玛格丽特从未自视为斯坦利家的一员。

玛格丽特和爱德华四世的寡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联手图谋对抗理查三世——伊丽莎白被称为“塔里的王子”的两个儿子被认为已死于谋杀。而玛格丽特的丈夫托马斯因为长子斯特兰奇勋爵乔治被理查三世拘押,也秘密反对理查。玛格丽特安排儿子和爱德华四世的长女约克的伊丽莎白订婚,加强了儿子对王位的继承权。

1485年的博斯沃思平原战役后,托马斯·斯坦利亲自将王冠戴在已成为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的继子头上。随后,他被封为德比伯爵,玛格丽特也成为德比伯爵夫人,但她的称号为“里士满和德比伯爵夫人”。

在这段婚姻的后期,玛格丽特倾向于独居。1499年,在丈夫允许下,她当着伦敦主教理查·菲茨詹姆斯的面宣誓守贞。身为已婚者宣誓守贞不常见,但已有先例,1413年左右马格丽·肯普就曾和丈夫协商后宣誓守贞。玛格丽特离开丈夫,在科利威斯顿独居。丈夫按期看望她,她也为丈夫预留了房间。1504年,她再次宣誓守贞。

编辑本段成为国王的母亲

当儿子在博斯沃思平原取得王位后,玛格丽特被宫廷称作“我的女领主,国王的母亲(My Lady the King's Mother)”。她获得了其他已婚妇女不能获得的在法律和社会上的独立地位。亨利七世的第一次议会认可她在丈夫之外拥有独立产业的权利,仿佛她是单身一样。

亨利七世娶了约克的伊丽莎白为王后。玛格丽特不情愿居于寡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甚至儿媳伊丽莎白王后之下,她穿着和王后同样质地的袍子,平时走路时只距王后身后半步。

15世纪60年代起,玛格丽特就用“M. 里士满”签名。1499年,她将签名改作“玛格丽特·R”,可能是为了彰显自己身为王室成员的权威(R可能是拉丁语中女王regina的缩写,也可能是里士满的缩写),还加上“et mater Henrici septimi regis Angliæ et Hiberniæ”(意为“及英格兰和爱尔兰国王亨利七世的母亲”)的文字说明。

很多史学家认为1487年亨利七世将岳母伊丽莎白·伍德维尔逐出宫廷,有一部分原因是缘于玛格丽特的命令。玛格丽特以她所受的教育和虔诚著称,亨利七世对她也全意侍奉。1509年4月21日,亨利七世驾崩,遗命母亲为遗嘱的首席执行人。玛格丽特安排了儿子的葬礼和孙子的加冕礼。此前,她已经成为王室中地位最高的女性。

亨利七世死后,玛格丽特成为年幼不能自行执政的亨利八世的摄政。

但玛格丽特的摄政期很短,当年6月29日她就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教区去世了,此前一天,她的孙子亨利八世刚度过18岁生日。她的死距儿子的死也才2个多月。她被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中亨利七世的圣母堂一处黑色大理石坟墓中,坟墓顶端有镶铜的肖像和顶盖,位于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的墓穴与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墓穴之间。

1497年,玛格丽特表示要为多塞特的温博恩建立一所免费学校。她死后,温博恩语法学校成立,这就是现在的伊丽莎白女王学校。

1502年,玛格丽特在剑桥大学设立了玛格丽特女士神学教授。

1505年,玛格丽特在获得亨利七世的王室许可后重建并扩建了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的礼拜堂,从此被誉为基督学院的创始人,基督学院的一幢楼上还刻着她签名的副本。1511年,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在玛格丽特的地产的赞助下成立,这可能是出于她的直接命令或管家的建议。玛格丽特的肖像挂在圣约翰学院的大厅,圣约翰学院的划船俱乐部也成为“玛格丽特女士划船俱乐部”(Lady Margaret Boat Club),简称LMBC。

牛津大学的首个女子学院玛格丽特女士堂也是以玛格丽特命名的。

玛格丽特还资助重建了马托克的诸圣堂及教堂塔。

未婚时:玛格丽特·博福特女勋爵初婚和二婚时:里士满伯爵夫人

二婚时:又称斯塔福德夫人

三婚时:里士满和德比伯爵夫人

亨利七世时期:我的女领主,国王的母亲

玛格丽特是第一代索默塞特伯爵约翰·博福特的孙女,第一代兰开斯特公爵冈特的约翰和情妇凯瑟琳·斯温福德的曾孙女,爱德华三世国王的四世孙女。

冈特的约翰和凯瑟琳结婚后,他们的子女(博福特家族)都合法化,但合法化的条件是他们的后裔不能继承王位。亨利七世之后,所有的英格兰乃至联合王国的君主都是冈特的约翰和凯瑟琳·斯温福德的后裔,但亨利七世夺取王位是凭借武力而非继承权。

问题7:关于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 (Nobel Prize) 创立于1901年,它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 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雷莫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与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瑞典议会通过了《颁发诺贝尔奖金章程》,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首次颁发。 诺贝尔遗嘱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为纪念诺贝尔,出资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该奖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个奖项同时颁发。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全世界为保护环境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这项被称为绿色诺贝尔奖的“联合国——地球是一体”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由“地球是一体”协会在联合国的赞助下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其中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20世纪60年代约为7.5万美元,80年代约为22万美元,90年代达到100万美元左右。2001年每项诺贝尔奖奖金金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95万美元)。2005年每项贝尔奖奖金金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0万美元)。 诺贝尔遗产到底有多少钱

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定在1500人至1800人之间,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晚礼服,仪式中所用的鲜花从世界各地空运而来,以表示对知识的尊重。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但也有人指出,诺贝尔奖特别是和平奖在评选过程中有时仍受政治等因素影响。

诺贝尔奖评选的全过程都是保密的,而且没有复议。在发表最后结果时,也只有获奖人的姓名和简要理由。有关评选的记录和候选人材料等,50年内都不得向外界公开。即使过了这一时限,也仅供研究诺贝尔奖的专业人员查阅。诺贝尔奖各颁奖机构都极为强调其严格的独立性。即便是瑞典和挪威政府,对评选结果也不能施加任何影响。 诺贝尔奖的纰漏

2003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音乐厅内,物理学奖得主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左)接受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的颁奖。新华社/法新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选出。1968年又增设了经济学奖,奖金由瑞典中央银行提供,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负责评定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文学院首建于1786年,是以维护和发展瑞典文学和文字为宗旨的国家学院。18名终身院士组成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每年10月的一个星期四公开宣布当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根据古老的传统,退出文学院的院士名额将不添加,只有在现任院士去世后才增添新的院士。2005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克努茨·安隆德教授在当日出版的《瑞典日报》上撰文宣布退出瑞典文学院,原因是他对文学奖评委会2004年评选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满。

诺贝尔奖的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这个委员会三年一届。其评选过程和原则为:

——评选过程的第一步是推荐候选人。推荐者必须有一定资格,他们必须是:前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有代表性的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某些国际性会议和组织的成员(和平奖)、各国议会议员和内阁成员(和平奖)。任何人都不能推荐自己为获奖者。瑞典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推荐候选人工作在每年2月1日前结束,9月份左右推荐人把推荐报告递交有关评选机构。评选委员会在对候选人的成就进行讨论后,于10月中旬公布评选结果。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对候选人的评审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

2004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到9月份时,各领域的获奖人已基本内定,然后由评委会召开大会正式决定。

——10月的第二个星期里,选出本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选举结果揭晓,立即通知获奖者。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天分别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和平奖)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在瑞典,由国王为获奖者授奖。

诺贝尔奖”对中国,意义何在

据统计,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后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中国成立50年了,为何竟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戴上这顶科学皇冠?

1999年,毋国光、陈佳洱、杨福家和朱清时四位院士一起提出“中国需要诺贝尔奖”,紧接着经济学家何炼成就此也谈了自己的意见。如今,“中国需要诺贝尔奖”成了中国人共同的呼声。

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有多大?赵忠贤院士认为,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得奖的意义在于鼓励大家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原始创新。诺贝尔奖对人类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些方面,中国科学家也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

赵忠贤院士强调,诺贝尔奖并不是唯一的科学标准,并不能把它当做科学研究的唯一目标。因为大量工作———探索宇宙规律———必然要进行科学研究,但不是所有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就能拿到诺贝尔奖。获奖并不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认为从事科学研究不得诺贝尔奖不行,这就不对了。

■中国科学家为何没获“诺贝尔奖”

中国科技馆馆长、科学史专家王渝生介绍,中国科学家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国前。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年代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30年代赵忠尧的正负电子湮灭早期实验、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夫妇的铀核三分裂的发现、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

不可否认,我国曾多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赵忠贤院士认为,从科技史的角度讲,中国没有得到“诺贝尔奖”是有原因的。1901年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奖”,而在1900年的时候,八国联军进北京,从此往后的半个世纪,中国都处于战乱和列强压迫之中,总体上说,基础科学研究没有什么重大的发展。解放后,在科技上有了很大发展,但改革之前处于封闭的状态。对我国来说,有很多问题,经济、科学、国防,这时主要科技成就是“两弹一氢”的研究,这一领域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在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但是,毕竟还很少。改革以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特别是近年来,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赵忠贤院士认为,建国后没有拿到诺贝尔奖有很多原因,从客观上讲,十年“文革”期间,国际上科技高速发展,而我们对基础研究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这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和积累;从主观方面讲,我们原始创新型基础研究比较少,在改革之初,在原始性创新科技强调得不够。

■百年中国科技史,给人何种启示

杨振宁教授说,诺贝尔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评选的方法和成绩,我不认为是正确的。关于物理、化学和医学这些方面,中国大陆到现在还没有人获诺贝尔奖。这个原因非常简单。第一是没有足够多的经费。今天,不论是做生物、物理或化学研究,设备是非常贵的。中国现在渐渐上来了,可是与先进国家最好的设备相比还差一截。第二个原因是学术要有传统。学术传统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使年轻人知道哪个问题是值得去做的,哪个问题容易有发展前途。中国科学的传统一时还发展不上来,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赵忠贤院士说,一个实验室、研究所的学术积累和学术传统非常重要。要注意积累,发扬传统,不断培养年轻一代。在20年代,索默菲没有拿到诺贝尔物理奖,但是索默菲实验室却有七个学生都拿到该奖,这就是因为索默菲实验室的学术传统影响到了下一代。我想,在积累和传统方面都做到了,不断有年轻人发展起来,更多的重大的原始性创新科技就会出现,有人获奖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有差距原因何在

据1996年统计数据,中国科研开发经费只占GNP的0.5%,相对于发达国家(美国是2.45%,日本是2.9%),不但比例低而且绝对数量少,如果按人均则更少,甚至不如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无疑是严重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一大因素。

谈及产生差距的原因,我国著名科学家赵红州教授认为有四点:其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其二,科学研究时间不足;其三,缺乏科学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甄选机制。

杨振宁认为,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落后。但他也逐渐乐观起来,他认为中国科学家做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级工作的条件正在成熟。他说,两年前,也就是中国大幅度增加科学家薪金之前,我研究了10所最好的大学正教授的年薪,算下来人均还不到2000美元。两年来我看到政府给他们增加了许多,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觉得中国人可以做出很多能够得到诺贝尔奖级的工作。

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这恐怕已经有300年的历史,当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中国却出现落后了,而在700年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最前列。中国科技的兴盛与衰落的原因难道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吗?

赵忠贤院士在谈到中国技术史时说:“在文化上,我认为儒家文化抵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儒家文化也有其精华,在培养人的修养、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是先进的。从总体上看,这种文化机制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家要拿到“诺贝尔奖”,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巴丁教授在同一领域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他在访问中科院物理所时,曾半开玩笑地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讲了获得诺贝尔奖应该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是努力;第二是机遇;第三是合作精神。

赵忠贤院士说,这些方面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很重要。他所说的“努力”,不仅指勤奋,还指要选准方向,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做出原始创新成果。他所说的“机遇”,还包含着所选的工作的意义大不大,有的虽然工作完成得很漂亮,但是意义不一定大,也不可能得奖;他所说的“合作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人的特点也许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中庸,不太允许标新立异,虽然大家都知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做起来就困难了。今后我们要学会容忍标新立异,鼓励不同的学术观点,同时要有安定、自由的环境和稳定的支持,为科学家创造能全身心地投入研究的条件。

真正的科学家的快乐是通过解决一个个科学问题来享受的,虽然他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一些,但他不会要求太奢侈的条件,当前最需要的是稳定的支持。吸引那些热爱科学、有科研素质的人才从事科技工作。如果能够贯彻江总书记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的精神,中国科学家做更多更大原始创新工作,得奖的几率就会增加。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得“诺贝尔奖”有什么有利条件

中国农业科学家生物技术研究所刘德虎研究员说: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人才优势。在国外,几乎所有著名的研究室里都有华人,甚至一些在国内我都看不上的学生,到了国外,不知怎么就成了人才了。

中国有人才,这当然是第一要素。杨振宁认为,要说优势,我认为就是中国具有得这个大奖的人才条件。杨振宁切身感受到,在西方教书的人接收了很多中国学生,大家都认为中国学生质量最好,可以说中国教育工作已成功地供应了大量科技人才。

要想在科技方面大大发展,中国这样的人才是不成问题的。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一个好传统,就是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中国的年轻人非常勤奋。杨振宁认为,过去,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是经济落后,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本土离诺贝尔奖已不是遥遥无期,而仅一步之遥!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得“诺贝尔奖”有什么不利因素

赵忠贤院士认为,对中国来说拿到国际大奖的不利因素是,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活动太少。过去不先进,人家有成见,还需要了解我们。作为基础研究,与国际接触、交流,尤其是与世界一流实验室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国际间交流不够,原因往往是由于经费不足。刘德虎研究员说,一些科学工作者应邀参加国际会议,去前要先写信给人家,看人家愿不愿意给你提供来往机票、食宿等经费。这就像“要饭的”一样,花自己的钱理直气壮,干吗不花自己的钱?因为一年一个项目经费只一二十万元人民币,你去国外开会,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去一回,科研经费还会有多少呢?按项目进行投资,项目申请必须写得非常完备,但是作为原始创新科技,又有谁能看得那么细、看得那么远、看得那么准呢?如果能先写出结果再进行创新的话,那不任何人都可以创新了吗?

有专家认为,现在有的项目投入不算太少,但是,还要避免分散,应该把钱集中在真正献身科学又有科学素养的人身上,鼓励他们的好奇心。现在的评估体系不是把资金投资给科学家身上,甚至出现了该拿钱的人拿不到钱的现象;申请专利的体系跟不上,对已有科研成果的保护不力;科研的连续性不够,不断地申请,科研过程不断地被打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究竟有多远

中国多少年能够拿到这个奖?杨振宁说,假如经济增长快,还不止一个中国人会获“诺贝尔奖”。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快,而且中国领导人对科技发展的有很殷切的要求,对研究工作的投资也有大幅度的增长。

诺贝尔奖与中国擦肩而过的机会毕竟太少了。赵忠贤院士说,如果对个别事件做估计这很难。但是从整体水平来说,中国要拿诺贝尔奖,需要更多原始性创新科技。

任何一个原始创新科技都不是凭空出来的,不仅需要前人的研究作为基础,也要不断地产生新的观念,不断进行总结,才能挖掘出来。真能在前沿问题上做出比较深入的研究,会有重大原始性创新发现。

刘德虎研究员认为,关键不在于人聪明不聪明,而在于环境怎么样,只要科研环境改变了,中国科学家一定能拿到“诺贝尔奖”。最基本的还是那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真的做出成果了,别人不了解的会了解,有成见的会改变。

■中国哪些科技领域最有可能拿到“诺贝尔奖”

专家认为中国在高能物理、生物科技等领域具有问鼎诺奖的水平。丁肇中说,中国在高能物理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是世界一流的,中国高能研究无论理论还是实验,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先进的。他特别谈到了他和中科院高能所、电工所以及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合作的探求宇宙暗物质的实验。这一研究一旦获得突破进展,当然是具有获诺奖水平的。该实验设备已于1998年在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上飞行,获得了许多数据和成果,这是世界上公认的。而且参与这一研究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陈和生,正是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培养的博士生。

此外,高能所专家与意大利合作在深岩洞寻找暗物质的研究也备受国际瞩目。一旦他们的研究能领先美、日完成,则必获诺奖。据悉,截至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已五次授予粒子物理学领域的科学家。中国是少数建成原子对撞机的国家。在粒子物理学研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科院同志信心十足地介绍,高能物理所有不少科研课题是世界一流的,一旦研究成功,中国科学家将获得不止一项诺贝尔奖。

在生物科技方面,中国人类基因组工程负责人杨焕明博士不止一次说,基因研究不光拼技术,还拼资源,而中国的生物资源丰富。在这片资源的沃土上,随时可能结出生物科技的奇葩。

中科院动物所从事的克隆大熊猫胚胎实验一直令外国科技同行羡慕不已,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实验材料。在中国,由于生物资源丰富,中国科学家可以做许多外国科学家想做但没有条件做的研究。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望形成中国生物科技的异军突起。杨焕明说,在基因研究方面,中国已形成了上游基础性研究与下游功能研究兼备的完整科研队伍。中国是世界上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仅有的六国之一,发展已位于世界前列,从长远看,中国有追上美、英等国的实力。

索默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索默、索默在哪个俱乐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